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编
主页 >详情页
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编

发展数字经济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政协定襄县委员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经济已成为新的增长动能。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三大产业融合创新。二是突出人才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三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政府部门要注重统筹合理规划,将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纳入各类相关规划,每年谋划、发布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出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整合部门职能,强化督导落实,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杨志勇委员:为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提升改革综合成效,今年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委市政府按照“336”战略布局,以“九个一批”为抓手,初步完成了“3+N”的国资国企顶底改革设计。

当前要以用活政策、盘活资产、搞活机制、激活主体为突破,全力全面推进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一是用活政策,在系统协调推进国企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二是盘活资产,在深化资本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三是搞活机制,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四是激活主体,在打造企业家队伍上实现新突破。优化改革环境,按照市场基本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 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九三学社忻州市委会:我市境内生长有4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自古是中药材采集地。特别是黄芪和党参,以其优良的道地性而蜚声国内。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已初具雏形,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逐步拉长,由单纯种植向加工饮片、药茶延伸,带动了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上成效显著,但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高位推动,规划先行,协同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知名度。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广告宣传力度,讲好忻州道地中药材的故事。三是提供配套服务,建立药材交易市场。四是加快中药材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五是拉长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


建设药茶产业基地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民建忻州市委会:省委、省政府把药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市委、市政府围绕全省药茶产业发展全局,深化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布局药茶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具有忻州特色的药茶品牌产品。但在建设省级药茶产业基地方面仍然面临着药茶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规模小,叶、花类原料仍以人工采摘为主,产品等级标准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科学谋划优化药茶产业发展布局。二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品质提升和标准创建。三是以打造“忻州药茶”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以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药茶人才队伍建设。五是以“茶旅”融合推进药茶产业集聚发展。


学习山东代村 振兴我市乡村

王粉梅委员: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民盟忻州市委员会专门赴山东省兰陵县代村考察学习。1999年以前,代村是典型的“脏乱差穷”村。2019年村集体产业总产值3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9万元。该村是“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中国最美村镇50强。代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一是统分结合,土地收益实现最大化。二是与时俱进,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三是党建引领,经济管理步入企业化。四是注重民生,幸福乡村就地城镇化。就如何学习代村经验、振兴我市乡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人才孵化工程,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建设。二是实施产业孵化工程,提升乡村振兴经济造血能力。三是实施文化厚植工程,夯实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补齐疾控体系短板 筑牢公共卫生基石

潘献慧委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慢性病防控等方面仍有一些现实困境。

要扭转这些困境,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将各级疾控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形成适宜投入的制度保障,以消除投入的随意性,建议与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步。二是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三是明确职能定位。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疾控机构的功能定位。四是健全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五是加快疾控信息化建设。


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秦东峰委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既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发力摆脱困境、加速攀升,也需要政府形成全方位的政策支撑、共同发力。从企业层面讲,民营企业要用好省、市应对疫情、恢复经济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举措;另一方面,不能一味“等、靠、要”,还得苦练“内功”,加强自身“造血能力”。从政府层面讲,我市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相继出台,帮助企业降本增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相关政府部门要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要坚持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方针,让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真正有政策获得感。


兴建抗战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

民革忻州市委会:抗战期间,发生在忻州的几次战役的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信心和决心,使忻州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忻州是英雄的城市,忻州人民有着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标记。忻州市是革命老区,蕴含着厚重的抗战历史革命文化,巧用文化积淀,顺应时代潮流,打造饱含忻州特色的名片是当代忻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兴建忻州抗战纪念馆。二是做好全线特色文化宣传。三是引深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四是组织青年学生参观学习、弘扬革命传统。


发挥资源优势 构建康养产业链

韩娜娜委员:康养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涵盖诸多业态。特别是后疫情时期,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愈加重视,将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

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省委提出的“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战略,高度重视康养忻州建设。忻州康养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化发展程度整体较低。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项目模式单一,发展缓慢。二是行业政策难突破。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资源优势,重视品牌效应。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构建康养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


充实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冯德生委员:2016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目前我市旅游业仍存在不少短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为此提出建议:一是把五台山打造成一流的禅修朝圣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建设山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四是构建全域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五是活化非遗文化。六是打造忻州市休闲运动旅游品牌。七是创新忻州市杂粮康养庄园模式。

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编


发展数字经济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政协定襄县委员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经济已成为新的增长动能。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三大产业融合创新。二是突出人才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三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政府部门要注重统筹合理规划,将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纳入各类相关规划,每年谋划、发布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出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整合部门职能,强化督导落实,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杨志勇委员:为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提升改革综合成效,今年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委市政府按照“336”战略布局,以“九个一批”为抓手,初步完成了“3+N”的国资国企顶底改革设计。

当前要以用活政策、盘活资产、搞活机制、激活主体为突破,全力全面推进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一是用活政策,在系统协调推进国企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二是盘活资产,在深化资本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三是搞活机制,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四是激活主体,在打造企业家队伍上实现新突破。优化改革环境,按照市场基本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 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九三学社忻州市委会:我市境内生长有4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自古是中药材采集地。特别是黄芪和党参,以其优良的道地性而蜚声国内。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已初具雏形,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逐步拉长,由单纯种植向加工饮片、药茶延伸,带动了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上成效显著,但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高位推动,规划先行,协同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道地中药材知名度。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广告宣传力度,讲好忻州道地中药材的故事。三是提供配套服务,建立药材交易市场。四是加快中药材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五是拉长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


建设药茶产业基地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民建忻州市委会:省委、省政府把药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市委、市政府围绕全省药茶产业发展全局,深化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布局药茶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具有忻州特色的药茶品牌产品。但在建设省级药茶产业基地方面仍然面临着药茶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规模小,叶、花类原料仍以人工采摘为主,产品等级标准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科学谋划优化药茶产业发展布局。二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品质提升和标准创建。三是以打造“忻州药茶”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以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药茶人才队伍建设。五是以“茶旅”融合推进药茶产业集聚发展。


学习山东代村 振兴我市乡村

王粉梅委员: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民盟忻州市委员会专门赴山东省兰陵县代村考察学习。1999年以前,代村是典型的“脏乱差穷”村。2019年村集体产业总产值3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9万元。该村是“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中国最美村镇50强。代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一是统分结合,土地收益实现最大化。二是与时俱进,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三是党建引领,经济管理步入企业化。四是注重民生,幸福乡村就地城镇化。就如何学习代村经验、振兴我市乡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人才孵化工程,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建设。二是实施产业孵化工程,提升乡村振兴经济造血能力。三是实施文化厚植工程,夯实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补齐疾控体系短板 筑牢公共卫生基石

潘献慧委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慢性病防控等方面仍有一些现实困境。

要扭转这些困境,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将各级疾控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形成适宜投入的制度保障,以消除投入的随意性,建议与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步。二是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三是明确职能定位。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疾控机构的功能定位。四是健全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五是加快疾控信息化建设。


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秦东峰委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既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发力摆脱困境、加速攀升,也需要政府形成全方位的政策支撑、共同发力。从企业层面讲,民营企业要用好省、市应对疫情、恢复经济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举措;另一方面,不能一味“等、靠、要”,还得苦练“内功”,加强自身“造血能力”。从政府层面讲,我市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相继出台,帮助企业降本增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相关政府部门要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要坚持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方针,让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真正有政策获得感。


兴建抗战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

民革忻州市委会:抗战期间,发生在忻州的几次战役的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信心和决心,使忻州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忻州是英雄的城市,忻州人民有着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标记。忻州市是革命老区,蕴含着厚重的抗战历史革命文化,巧用文化积淀,顺应时代潮流,打造饱含忻州特色的名片是当代忻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兴建忻州抗战纪念馆。二是做好全线特色文化宣传。三是引深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四是组织青年学生参观学习、弘扬革命传统。


发挥资源优势 构建康养产业链

韩娜娜委员:康养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涵盖诸多业态。特别是后疫情时期,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愈加重视,将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

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省委提出的“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战略,高度重视康养忻州建设。忻州康养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化发展程度整体较低。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项目模式单一,发展缓慢。二是行业政策难突破。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资源优势,重视品牌效应。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构建康养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


充实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冯德生委员:2016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目前我市旅游业仍存在不少短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为此提出建议:一是把五台山打造成一流的禅修朝圣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建设山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四是构建全域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五是活化非遗文化。六是打造忻州市休闲运动旅游品牌。七是创新忻州市杂粮康养庄园模式。

上一篇:王轶男:胸怀清雅逸兴生

下一篇:市政协提案委捐衣赠物献爱心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