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保德长城
主页 >详情页
保德长城

保德县位于黄河,地理位置显要,有史以来就是边防要塞,据分析,早在战国时期就筑过长城。据清《保德州志》载:“《考关志》,‘秦并赵筑长城于岚州紫塞。’”是时,云中、五原皆为郡,则宣大南、河保之北皆为内地,必不与岚州别为塞也。盖赵侯尝筑长城矣,此殆肃侯所筑也。”因保德县曾属岚州,保德人在当初修志书时,将岚州修筑长城的内容载于州志,即疑为保德县曾经修筑过长城。

再据清光绪《山西通志》载:“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八十里。”偏桥村在保德县南河沟乡,位于县城南60公里,是保德县的最南端,当地叫“老南头”,距兴县魏家滩村很近,仅有六七公里。现在兴县方面公布的信息是,北齐长城理论上是从兴县的黄河畔上起修,实际上是从魏家滩起修。因长城年久失修,许多长城墙体已经不复存在,从魏家滩到黄河一段,兴县方面没有资料。据分析,清光绪《山西通志》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北齐长城应当是从兴县黄河畔上起,沿山峦的山脊向东,根据山峦起伏的情况,在保德转了一个弯,到偏桥一带,然后南折,到魏家滩,再向东,进入岢岚境内。近年来文物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所公布的是北齐内线长城西起山西兴县的魏家滩,然后沿着吕梁山、云中山北麓、恒山主脉进入河北省后,又沿着太行山、军都山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京。沿途经过山西的县份有岢岚、五寨、神池、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等。这些县份的地形十分适合修建长城,这些县的长城基本上都修建在高耸的山脊上,其北部是地势平坦的朔漠,其南便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从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

根据《山西通志》的记载,在2002年左右,我在保德县文化局张广明局长的陪同下到偏桥村考察了两次,走了山梁的走向和山脊上的夯土层,并用铁锹挖了山脊的高阜之处,断面上未发现夯土痕迹。偏桥村中间有一段高大的土墙,只能做为疑似对象,不可定论。我们分析,现在在山西境内发现的北齐长城,墙体多为石砌建筑,据估计,当年在偏桥村一带修筑的长城同样为石砌,因为年久,长城失去了防御之功用,在黄土多石头少的偏桥,石块早被村民驮走垒了窑洞或者院墙,史书上曾经记载的长城墙体从此不复存在了。

虽然保德境内的北齐长城只有文字记载没有找到墙体,但是,到了明代,保德境内的长城防御建筑是同样存在,其中最多的是烽火台。因为保德县在明代为保德州,处在偏头关南侧,是从山西镇即偏头关,向省城太原传递信息的必经通道。一旦有战事,烽火从偏头关燃起,经过偏头关所辖之河曲县,进入保德境内,从保德再传到岢岚州,再从岢岚州向南传去,直达省城。

下面将文物部门考察的保德县部分明代修筑的烽火台介绍如下,按火路的传递次序排列。

狄家沟烽火台:位于义门镇狄家沟村西侧西墩梁上,占地面积25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边长5米,顶边长3米,残高5米,夯层厚15厘米。

义门烽火台:位于义门镇义门村北100米处的台墩梁上,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边长5.5米,顶边长2米,残高4米,夯层厚15-20厘米。

郭家堎烽火台:位于义门镇郭家堎村东1000米处,占地面积64平方米。底长8米,顶长2.6米,夯土层厚14-18厘米.

梁家村烽火台:位于义门镇梁家村东北1000米处的台墩峁,占地面积169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长13米,顶长3米,残高15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岳家沟烽火台:位于义门镇岳家沟村西北1000米的台子梁,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底边长12米,顶边长2米,残高14米。在底部向东南处挖有一个小窑,时供守护人员暂住。小窑口1.5米,深2米。烽火台夯土层厚12-16厘米。

前梁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铁匠铺村前梁上,占地面积8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烽火台底部南北边长8.5米,东西边长9.5米,高10米,夯土层厚16厘米。

迎风梁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铁匠铺村南2500米处的迎风梁顶端,占地面积27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南北底边长5.5米,东西底边长5米,残高10米,夯土层厚8-12厘米,夯窝直径3-5厘米。烽火台夯筑为实心体,东侧掘有供守卫住宿的小窑,高1.5米,宽1.2米,深2米。烽火台基础用三合土夯筑,深1米。

 

郭家滩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郭家滩村南200米处的寨子垅顶部,占地面积99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两北边长9米,东西边长11米,残高8米,夯层14-16厘米。位于烽火台南侧挖有供守卫人员寄宿的窑洞,洞宽1.2米,高1.5米,深1米。

大烟墩烽火台:位于东关镇大烟缴村东北100米的墩梁上,占地面积121平方。底边长11米,残高约12米,夯层8-10厘米。烽火台北侧有一个小窑洞,口宽1.5米,高1.5米,进深3米。

唐子梁烽火台:位于杨家湾镇唐子梁村西约500米处的墩台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顶端呈尖状体,底边长10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约18厘米。

郝家里烽火台:位于桥头镇郝家里村四北500米处的台墩梁,占地面积20平方米。夯筑为方锥形台体。底边长4.5米,顶边长2.5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12厘米。

深沟烽火台:位于桥头镇深沟村北500米处,占地面积169平米。底边长13米,顶边长4米,残高13米,夯土层厚14-18厘米。烽火台底部有东西向贯通的土窑洞一眼,高1.7米,宽1.7米,早年西边曾用砖块封堵。

柴家湾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柴家湾村东北500米处,占地面积49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部长7米,顶部长5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6-20厘米。

墕头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墕头村西北200米处的墩台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边长10米,顶边长6米,残高12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寨沟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寨沟村东北1200米处的寨堡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底边长10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20—25厘米。南侧有一眼驻兵的土窑洞,宽1.6米,高2.1米,深6.6米。

桑元塔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桑元塔村西北300米处的寨子圪垯,占地面积64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边长8米,顶边长3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黄金山烽火台:位于林遮峪乡下川坪村北500米台处的墩梁,属于黄河东岸的台地之上,占地面积195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底边东西长15米,南北长13米,残高14米。夯土层厚13-15厘米

林遮峪台墩堡:位于林遮峪乡林遮峪村东1000米处的墩儿梁。台墩堡正中建有圆形烽火台,边长21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圆形烽火台外围筑有堡墙,用条石砌筑,33米见方,堡墙残高1.5米,堡墙四角砌筑有马面,为瞭望台。该堡结构完整,是一座既可屯兵,又可瞭望敌情、随时点燃烽火传递情报信息的多功能军事设施。

神山烽火台:位于冯家川乡神山村东南1000米处的墩儿梁,占地面积64平方米。夯筑为方锥形台体,顶部呈尖柱型,底边长8米,残高9米,夯土层厚22—26厘米。

后冯家川烽火台:位于冯家川乡后冯家川村东200米处的台墩梁,占地面积88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残存底部南北长11米, 东西宽8米,残高10米,夯土层厚20-25厘米,顶部呈尖状型。

保德长城


保德县位于黄河,地理位置显要,有史以来就是边防要塞,据分析,早在战国时期就筑过长城。据清《保德州志》载:“《考关志》,‘秦并赵筑长城于岚州紫塞。’”是时,云中、五原皆为郡,则宣大南、河保之北皆为内地,必不与岚州别为塞也。盖赵侯尝筑长城矣,此殆肃侯所筑也。”因保德县曾属岚州,保德人在当初修志书时,将岚州修筑长城的内容载于州志,即疑为保德县曾经修筑过长城。

再据清光绪《山西通志》载:“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八十里。”偏桥村在保德县南河沟乡,位于县城南60公里,是保德县的最南端,当地叫“老南头”,距兴县魏家滩村很近,仅有六七公里。现在兴县方面公布的信息是,北齐长城理论上是从兴县的黄河畔上起修,实际上是从魏家滩起修。因长城年久失修,许多长城墙体已经不复存在,从魏家滩到黄河一段,兴县方面没有资料。据分析,清光绪《山西通志》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北齐长城应当是从兴县黄河畔上起,沿山峦的山脊向东,根据山峦起伏的情况,在保德转了一个弯,到偏桥一带,然后南折,到魏家滩,再向东,进入岢岚境内。近年来文物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所公布的是北齐内线长城西起山西兴县的魏家滩,然后沿着吕梁山、云中山北麓、恒山主脉进入河北省后,又沿着太行山、军都山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京。沿途经过山西的县份有岢岚、五寨、神池、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等。这些县份的地形十分适合修建长城,这些县的长城基本上都修建在高耸的山脊上,其北部是地势平坦的朔漠,其南便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从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

根据《山西通志》的记载,在2002年左右,我在保德县文化局张广明局长的陪同下到偏桥村考察了两次,走了山梁的走向和山脊上的夯土层,并用铁锹挖了山脊的高阜之处,断面上未发现夯土痕迹。偏桥村中间有一段高大的土墙,只能做为疑似对象,不可定论。我们分析,现在在山西境内发现的北齐长城,墙体多为石砌建筑,据估计,当年在偏桥村一带修筑的长城同样为石砌,因为年久,长城失去了防御之功用,在黄土多石头少的偏桥,石块早被村民驮走垒了窑洞或者院墙,史书上曾经记载的长城墙体从此不复存在了。

虽然保德境内的北齐长城只有文字记载没有找到墙体,但是,到了明代,保德境内的长城防御建筑是同样存在,其中最多的是烽火台。因为保德县在明代为保德州,处在偏头关南侧,是从山西镇即偏头关,向省城太原传递信息的必经通道。一旦有战事,烽火从偏头关燃起,经过偏头关所辖之河曲县,进入保德境内,从保德再传到岢岚州,再从岢岚州向南传去,直达省城。

下面将文物部门考察的保德县部分明代修筑的烽火台介绍如下,按火路的传递次序排列。

狄家沟烽火台:位于义门镇狄家沟村西侧西墩梁上,占地面积25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边长5米,顶边长3米,残高5米,夯层厚15厘米。

义门烽火台:位于义门镇义门村北100米处的台墩梁上,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边长5.5米,顶边长2米,残高4米,夯层厚15-20厘米。

郭家堎烽火台:位于义门镇郭家堎村东1000米处,占地面积64平方米。底长8米,顶长2.6米,夯土层厚14-18厘米.

梁家村烽火台:位于义门镇梁家村东北1000米处的台墩峁,占地面积169平方米。夯筑方锥形台体,底长13米,顶长3米,残高15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岳家沟烽火台:位于义门镇岳家沟村西北1000米的台子梁,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底边长12米,顶边长2米,残高14米。在底部向东南处挖有一个小窑,时供守护人员暂住。小窑口1.5米,深2米。烽火台夯土层厚12-16厘米。

前梁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铁匠铺村前梁上,占地面积8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烽火台底部南北边长8.5米,东西边长9.5米,高10米,夯土层厚16厘米。

迎风梁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铁匠铺村南2500米处的迎风梁顶端,占地面积27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南北底边长5.5米,东西底边长5米,残高10米,夯土层厚8-12厘米,夯窝直径3-5厘米。烽火台夯筑为实心体,东侧掘有供守卫住宿的小窑,高1.5米,宽1.2米,深2米。烽火台基础用三合土夯筑,深1米。

 

郭家滩烽火台:位于东关镇郭家滩村南200米处的寨子垅顶部,占地面积99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两北边长9米,东西边长11米,残高8米,夯层14-16厘米。位于烽火台南侧挖有供守卫人员寄宿的窑洞,洞宽1.2米,高1.5米,深1米。

大烟墩烽火台:位于东关镇大烟缴村东北100米的墩梁上,占地面积121平方。底边长11米,残高约12米,夯层8-10厘米。烽火台北侧有一个小窑洞,口宽1.5米,高1.5米,进深3米。

唐子梁烽火台:位于杨家湾镇唐子梁村西约500米处的墩台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顶端呈尖状体,底边长10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约18厘米。

郝家里烽火台:位于桥头镇郝家里村四北500米处的台墩梁,占地面积20平方米。夯筑为方锥形台体。底边长4.5米,顶边长2.5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12厘米。

深沟烽火台:位于桥头镇深沟村北500米处,占地面积169平米。底边长13米,顶边长4米,残高13米,夯土层厚14-18厘米。烽火台底部有东西向贯通的土窑洞一眼,高1.7米,宽1.7米,早年西边曾用砖块封堵。

柴家湾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柴家湾村东北500米处,占地面积49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部长7米,顶部长5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6-20厘米。

墕头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墕头村西北200米处的墩台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边长10米,顶边长6米,残高12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寨沟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寨沟村东北1200米处的寨堡梁,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底边长10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20—25厘米。南侧有一眼驻兵的土窑洞,宽1.6米,高2.1米,深6.6米。

桑元塔烽火台:位于韩家川乡桑元塔村西北300米处的寨子圪垯,占地面积64平方米。夯筑为方形台体,底边长8米,顶边长3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

黄金山烽火台:位于林遮峪乡下川坪村北500米台处的墩梁,属于黄河东岸的台地之上,占地面积195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底边东西长15米,南北长13米,残高14米。夯土层厚13-15厘米

林遮峪台墩堡:位于林遮峪乡林遮峪村东1000米处的墩儿梁。台墩堡正中建有圆形烽火台,边长21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2—16厘米。圆形烽火台外围筑有堡墙,用条石砌筑,33米见方,堡墙残高1.5米,堡墙四角砌筑有马面,为瞭望台。该堡结构完整,是一座既可屯兵,又可瞭望敌情、随时点燃烽火传递情报信息的多功能军事设施。

神山烽火台:位于冯家川乡神山村东南1000米处的墩儿梁,占地面积64平方米。夯筑为方锥形台体,顶部呈尖柱型,底边长8米,残高9米,夯土层厚22—26厘米。

后冯家川烽火台:位于冯家川乡后冯家川村东200米处的台墩梁,占地面积88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残存底部南北长11米, 东西宽8米,残高10米,夯土层厚20-25厘米,顶部呈尖状型。

上一篇:岢岚长城

下一篇:河曲长城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