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神池长城(一)
主页 >详情页
神池长城(一)

神池处于山西北部,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接壤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征战拉锯的地区。许多朝代处于边关重镇和边防线上,为了加强防御,因而修筑了大量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灿烂文明。神池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神池境内的长城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专家认定,有北齐、宋、辽、明诸朝。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但遗址尚存。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历代长城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池段长城包含在内。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池长城同样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神池的北齐长城

在北齐时期,神池地处北齐的边关,北齐王朝在此处修筑了长城。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了北齐长城。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3段,共修筑了6次,在神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北齐王朝建立后,在其北部和西部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首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五寨县),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北齐书·文宣帝纪》)。黄栌岭位于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西北60里,在今山西离石县境西北,社平戍位于朔州广安郡(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在今山西五寨县境。这条长城实际沿吕梁山脉绵延200公里。修这段长城的意图是为防御稽胡和西魏及以后的北周的。后由五寨社平戍到达神池,又由神池折而向偏关至老牛湾(总秦戍)。现在从兴县的黄河边经保德、岢岚、五寨荷叶坪,到宁武马仑草原,再经管涔山腹地马仑村、小西沟、坝沟湾,再沿伸到神池,再由神池龙元村一带向北到偏关,这一道北齐长城走向明显,可以完整衔接。

神池县境内的壕沟从神池县与宁武县交界的黄花岭,山顶有高大的点将台,为北齐所筑。山洼有北齐城堡,明代曾经利用。堡距窝铺沟村一公里,应为神池北齐长城起始点。

壕沟总体走向为西南—东北向,沿山脊西侧数十米的山坡,顺山势从南向北延伸,经大泉窊村南侧、东南侧、东侧至青泉岭村东南侧的高峰摩天岭,当地叫坝堰梁。壕沟从青泉岭村东南的峭壁处开始,当地叫大石斜山,利用高大雄伟的山险作为防御体系。山险从西南向东北经青泉岭村东、小狗儿涧村南,转为从东南向西北经小狗儿涧村西,又呈西南向东北方向沿马头山一直延伸,至龙元村东南侧的明代长城(龙元1段长城)相接。

北齐长城走到龙元村后,一是北上,在明长城外侧,沿山半坡行走,有的地段为壕堑,沿项家沟、大井沟、野猪口,一直与明长城并行,到冯西沟一带出境。还有一道是从龙元村南下经丁家梁村,过宁武县阳方村,转到阳方口,上了宁武东山。经宁武、到原平、代县,一路向东走去,到了河北。龙元村又成了北齐长城横向与纵向的交汇点,成为中国罕见的北齐长城的“结”,也是一道“神池结”。神池境内的北齐长城现存明显的有四处:一是龙泉镇的南山上,即黄花岭达摩天岭即坝堰梁这一段,这里是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古时北齐与稽胡民族的界山,说明神池在北齐时期就是稽胡民族所占的地区,不是北齐管辖。二是项家沟一带,与明长城平行,成界沟状。三是在烈堡乡大井沟村东的山梁上,与明长城平行向西北方向行走。四是在烈堡乡野猪口东山,与明长城有合有分,形成月牙形的构图,十分壮美。

北齐长城的修筑特点是坐落在明长城外侧,明长城走的山脊,北齐长城走的半坡。充分看出北齐的国力较弱和修筑时的草率。

二、神池的宋辽界壕

到了宋朝,此地又成了宋辽的交界地带,在神池南山上,有一条界壕,文物部门考察时认为是不明朝代的界沟。据中国长城专家、国家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先生认定为宋辽界沟,或叫宋辽界壕,是全国唯一发现的。也可说宋长城,也可说辽长城。依照金朝筑有金界壕的先例,在内蒙古,这也是少数民族的修长城手法,宋辽修壕时又是辽国得了利,占了国土,极有可能是辽国所筑,如定为辽修,那就是全国唯一了。如果是宋代修筑,一般史书上要记载,因史书多为汉民族所筑,对于少数民族的活动记载较少。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中间就有朔州,神池与朔州相连,神池从此成了宋辽边界。十六州中间的寰州,也在今天的朔州境内。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到达河南濮阳境内,已距大宋首都开封仅300余里地,宋真宗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重新定了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过了70年,宋朝修长城,防御辽,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1075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这一次宋朝除防御不成,又失了一些土地。这个分水岭,应当就是东西走向的岭,即神池的黄花岭至摩天岭,不应当是宁武的分水岭。

还有一个,神池是宋辽大战杨业的遇难地。就在神池城东南公里的陈家沟,古称陈家谷。

陈家谷战役是宋军在雍熙北伐失败后试图将控制区的百姓内迁,而与收复失土的辽军发生的遭遇战。由于宋军内部意见不一,导致合理的战术建议遭到否决,最终以战败收场。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诏命在北伐失败后已经奉命退回代州的西路军重新出兵,将已经收复的云、应、朔、寰四州百姓内迁。此时,辽军已经攻克寰州,直逼朔州,切断云、应二州的退路。宋朝派出云应等州行营兵马都部署(主将):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云应等州行营兵马副都部署(副将):云州观察使杨业、云应等州行营兵马都监(监军):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有兵力数万。辽国派出山西诸路兵马都统(主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山西诸路兵马副部署(副将):彰德军节度使萧挞凛、山西兵马都监(监军):将军耶律题子,有兵力十万。

出兵前,副将杨业建议避免和辽军决战,向应州进军,示意切断辽军后路,迫使辽军退往应州,此时朔州百姓可以撤退到石碣谷,宋军再以强弩守住谷口掩护撤退。而云州百姓在宋军出发前就通知其南撤到应州,与应州百姓一起向南通过大石路撤回代州。此时宋军主力与辽军相持,再派骑兵保护二州百姓撤退,辽军也不敢越过宋军主力攻击撤退的百姓,这样不用决战就可以达到战役目的。但是建议遭到监军王侁反对,他主张直接进攻寰州,与辽军进行决战,击败辽军再掩护百姓撤退,受到另一监军刘文裕的赞同。杨业表示不可行,王侁则激将说杨业莫非有二心,迫使杨业同意进行主力决战,并自请为先锋以明心志。

宋军到达朔州后,辽军也已赶到。杨业敦请主将潘美在陈家谷口布阵,自己作为先锋继续前进。辽军主将耶律斜轸派副将萧挞凛设伏,自己与杨业交战后假装败退,杨业中伏大败。监军王侁派人在高台眺望战况,看到杨业追击辽军,便率兵前去争功,潘美不能阻止王侁,于是一起沿着河边行军20里,得知杨业战败后又立即撤退而不救援。杨业杀出重围后且战且退,到达陈家谷口只剩淄州刺史王贵和儿子杨延玉等残部百余人,发现潘美已经撤退,伤心欲绝,劝说部下各自逃命,但大家都慷慨赴死,无人逃难。杨业藏匿于树林中,被右皮室详稳耶律奚底射中,坠马被擒。辽军主将耶律斜轸责骂杨业,杨业但称有死而已,又叹息说受皇帝厚恩,本想立功边境以报答,却受奸臣逼迫而战败,没脸苟活人世,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死后,首级被传往云、应二州,当地宋军弃城而逃。至此,雍熙北伐取得的全部土地百姓被辽军夺回,宋军精锐大量战死,导致宋军战斗力削弱。宋太宗追究战败之责,将潘美连降三级为检校太尉,王侁、刘文裕夺官,王侁发配金州,刘文裕发配登州。又追赠杨业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荫补其子供奉官杨延昭为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

辽国稳定后,在今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神池还是武州的宁远县,神池就是辽国。因为山南的宁武就是宋朝,因而神池与宁武之间的界山黄花岭和摩天岭就是宋辽交界。武州于明初废。

三、神池的明长城

神池境内明长城以野猪口长城为代表,亦称“边墙”,为明内长城遗址。据《明史》、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神池明长城是明代成化、嘉靖、万历时期(1573-1620年)修筑,分布在海拔1500一1800米的山梁上。

神池段长城东南和宁武县境的长城相接,西北在烈堡乡冯西沟附近和偏关县境的长城相接,在平形四边形的神池版图上,正好走了一条对角线。具体是长城由阳方口镇的大水口村北,爬上马头山,进入神池境内,起点为龙泉镇龙元村东南400米。长城由龙元村东南人境后,向北经龙元村、项家沟、丁庄窝,后进入朔州市朔城区境。在朔州境内向西北方向延伸,再次进人神池县,经烈堡乡鹞子沟、大井沟、南寨、冯西沟等村境,止点为冯西沟村,向西北进入偏关县。

从神池县南寨村向北行进的长城,有一段“差修边”,不到5公里后再没有墙体,老百姓说这是当时兵多人乱,盲目修筑,修筑开后才发现修错了,但已修了几里,便及时停止修筑,改向冯西沟村方向朝西北修筑,修好的长城没有利用也没有拆除,形成长城修筑史上的一段笑话。

神池县明长城墙体一览表(单位:米  据2007年调查)

1.png

历史上长城从此进到神池境内后,从大水口至冯西沟一段长城,一直在神池境内行走,都归神池管辖,直至到偏关境,在上世纪中期,神池利民堡一带的许多村庄划给了长城外的朔州,随之将长城也带到了朔州,这样神池明长城在神池县境内形成两进两出的状况。

 表1 神池县北齐长城(山险)一览表(单位:米)据2007年调查

2.png

表2 神池县北齐相关遗存(壕沟)一览表(单位:米)据2007年调查

3.png

四、神池长城的当代考察

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人员对神池长城进行了摸底考察,即长城资源调查,先考察明长城。按长城普查的有关规定,按现在的地域名称划段,将神池明长城划为龙元段、项家沟段、丁庄窝段、鹞子沟段、南寨段、野猪口段六大段。墙体为黄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共存墙体14段,全长约21公里。沿线存关4座,堡5座,敌台13座,烽火台70座。

在明长城调查结束后,在2009年,省文物部门又对早期长城进行调查,在神池,只对北齐长城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论是:北齐长城以位于神池县城南5公里处的坝堰梁段长城为代表,在境内有少量遗迹,但因历史久远,多数坍塌,基本上已不存在完整长城墙体。像坝堰梁段北齐长城,墙体为石砌,已坍塌,现可见石基、石堆等,呈石脊状,遗迹十分明显。据考查证实,北齐长城城墙建筑多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平原和矮丘处,以土板构筑城墙,在山上以石垒砌,有些地方则以高山险峰代替城墙,目前发现的山险墙共3段,全长8030米;壕沟2段,全长3733米。

以上是长城调查的数据表格,但不论明长城,还是北齐长城,神池长城的实际分布数远不止这些,并且要长度要长得多、内涵也丰富得多。

神池长城(一)


神池处于山西北部,为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接壤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征战拉锯的地区。许多朝代处于边关重镇和边防线上,为了加强防御,因而修筑了大量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灿烂文明。神池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神池境内的长城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专家认定,有北齐、宋、辽、明诸朝。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但遗址尚存。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历代长城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池段长城包含在内。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池长城同样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神池的北齐长城

在北齐时期,神池地处北齐的边关,北齐王朝在此处修筑了长城。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了北齐长城。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3段,共修筑了6次,在神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北齐王朝建立后,在其北部和西部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首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五寨县),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北齐书·文宣帝纪》)。黄栌岭位于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西北60里,在今山西离石县境西北,社平戍位于朔州广安郡(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在今山西五寨县境。这条长城实际沿吕梁山脉绵延200公里。修这段长城的意图是为防御稽胡和西魏及以后的北周的。后由五寨社平戍到达神池,又由神池折而向偏关至老牛湾(总秦戍)。现在从兴县的黄河边经保德、岢岚、五寨荷叶坪,到宁武马仑草原,再经管涔山腹地马仑村、小西沟、坝沟湾,再沿伸到神池,再由神池龙元村一带向北到偏关,这一道北齐长城走向明显,可以完整衔接。

神池县境内的壕沟从神池县与宁武县交界的黄花岭,山顶有高大的点将台,为北齐所筑。山洼有北齐城堡,明代曾经利用。堡距窝铺沟村一公里,应为神池北齐长城起始点。

壕沟总体走向为西南—东北向,沿山脊西侧数十米的山坡,顺山势从南向北延伸,经大泉窊村南侧、东南侧、东侧至青泉岭村东南侧的高峰摩天岭,当地叫坝堰梁。壕沟从青泉岭村东南的峭壁处开始,当地叫大石斜山,利用高大雄伟的山险作为防御体系。山险从西南向东北经青泉岭村东、小狗儿涧村南,转为从东南向西北经小狗儿涧村西,又呈西南向东北方向沿马头山一直延伸,至龙元村东南侧的明代长城(龙元1段长城)相接。

北齐长城走到龙元村后,一是北上,在明长城外侧,沿山半坡行走,有的地段为壕堑,沿项家沟、大井沟、野猪口,一直与明长城并行,到冯西沟一带出境。还有一道是从龙元村南下经丁家梁村,过宁武县阳方村,转到阳方口,上了宁武东山。经宁武、到原平、代县,一路向东走去,到了河北。龙元村又成了北齐长城横向与纵向的交汇点,成为中国罕见的北齐长城的“结”,也是一道“神池结”。神池境内的北齐长城现存明显的有四处:一是龙泉镇的南山上,即黄花岭达摩天岭即坝堰梁这一段,这里是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古时北齐与稽胡民族的界山,说明神池在北齐时期就是稽胡民族所占的地区,不是北齐管辖。二是项家沟一带,与明长城平行,成界沟状。三是在烈堡乡大井沟村东的山梁上,与明长城平行向西北方向行走。四是在烈堡乡野猪口东山,与明长城有合有分,形成月牙形的构图,十分壮美。

北齐长城的修筑特点是坐落在明长城外侧,明长城走的山脊,北齐长城走的半坡。充分看出北齐的国力较弱和修筑时的草率。

二、神池的宋辽界壕

到了宋朝,此地又成了宋辽的交界地带,在神池南山上,有一条界壕,文物部门考察时认为是不明朝代的界沟。据中国长城专家、国家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先生认定为宋辽界沟,或叫宋辽界壕,是全国唯一发现的。也可说宋长城,也可说辽长城。依照金朝筑有金界壕的先例,在内蒙古,这也是少数民族的修长城手法,宋辽修壕时又是辽国得了利,占了国土,极有可能是辽国所筑,如定为辽修,那就是全国唯一了。如果是宋代修筑,一般史书上要记载,因史书多为汉民族所筑,对于少数民族的活动记载较少。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中间就有朔州,神池与朔州相连,神池从此成了宋辽边界。十六州中间的寰州,也在今天的朔州境内。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到达河南濮阳境内,已距大宋首都开封仅300余里地,宋真宗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重新定了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过了70年,宋朝修长城,防御辽,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1075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这一次宋朝除防御不成,又失了一些土地。这个分水岭,应当就是东西走向的岭,即神池的黄花岭至摩天岭,不应当是宁武的分水岭。

还有一个,神池是宋辽大战杨业的遇难地。就在神池城东南公里的陈家沟,古称陈家谷。

陈家谷战役是宋军在雍熙北伐失败后试图将控制区的百姓内迁,而与收复失土的辽军发生的遭遇战。由于宋军内部意见不一,导致合理的战术建议遭到否决,最终以战败收场。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诏命在北伐失败后已经奉命退回代州的西路军重新出兵,将已经收复的云、应、朔、寰四州百姓内迁。此时,辽军已经攻克寰州,直逼朔州,切断云、应二州的退路。宋朝派出云应等州行营兵马都部署(主将):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云应等州行营兵马副都部署(副将):云州观察使杨业、云应等州行营兵马都监(监军):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有兵力数万。辽国派出山西诸路兵马都统(主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山西诸路兵马副部署(副将):彰德军节度使萧挞凛、山西兵马都监(监军):将军耶律题子,有兵力十万。

出兵前,副将杨业建议避免和辽军决战,向应州进军,示意切断辽军后路,迫使辽军退往应州,此时朔州百姓可以撤退到石碣谷,宋军再以强弩守住谷口掩护撤退。而云州百姓在宋军出发前就通知其南撤到应州,与应州百姓一起向南通过大石路撤回代州。此时宋军主力与辽军相持,再派骑兵保护二州百姓撤退,辽军也不敢越过宋军主力攻击撤退的百姓,这样不用决战就可以达到战役目的。但是建议遭到监军王侁反对,他主张直接进攻寰州,与辽军进行决战,击败辽军再掩护百姓撤退,受到另一监军刘文裕的赞同。杨业表示不可行,王侁则激将说杨业莫非有二心,迫使杨业同意进行主力决战,并自请为先锋以明心志。

宋军到达朔州后,辽军也已赶到。杨业敦请主将潘美在陈家谷口布阵,自己作为先锋继续前进。辽军主将耶律斜轸派副将萧挞凛设伏,自己与杨业交战后假装败退,杨业中伏大败。监军王侁派人在高台眺望战况,看到杨业追击辽军,便率兵前去争功,潘美不能阻止王侁,于是一起沿着河边行军20里,得知杨业战败后又立即撤退而不救援。杨业杀出重围后且战且退,到达陈家谷口只剩淄州刺史王贵和儿子杨延玉等残部百余人,发现潘美已经撤退,伤心欲绝,劝说部下各自逃命,但大家都慷慨赴死,无人逃难。杨业藏匿于树林中,被右皮室详稳耶律奚底射中,坠马被擒。辽军主将耶律斜轸责骂杨业,杨业但称有死而已,又叹息说受皇帝厚恩,本想立功边境以报答,却受奸臣逼迫而战败,没脸苟活人世,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死后,首级被传往云、应二州,当地宋军弃城而逃。至此,雍熙北伐取得的全部土地百姓被辽军夺回,宋军精锐大量战死,导致宋军战斗力削弱。宋太宗追究战败之责,将潘美连降三级为检校太尉,王侁、刘文裕夺官,王侁发配金州,刘文裕发配登州。又追赠杨业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荫补其子供奉官杨延昭为崇仪副使,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

辽国稳定后,在今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神池还是武州的宁远县,神池就是辽国。因为山南的宁武就是宋朝,因而神池与宁武之间的界山黄花岭和摩天岭就是宋辽交界。武州于明初废。

三、神池的明长城

神池境内明长城以野猪口长城为代表,亦称“边墙”,为明内长城遗址。据《明史》、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神池明长城是明代成化、嘉靖、万历时期(1573-1620年)修筑,分布在海拔1500一1800米的山梁上。

神池段长城东南和宁武县境的长城相接,西北在烈堡乡冯西沟附近和偏关县境的长城相接,在平形四边形的神池版图上,正好走了一条对角线。具体是长城由阳方口镇的大水口村北,爬上马头山,进入神池境内,起点为龙泉镇龙元村东南400米。长城由龙元村东南人境后,向北经龙元村、项家沟、丁庄窝,后进入朔州市朔城区境。在朔州境内向西北方向延伸,再次进人神池县,经烈堡乡鹞子沟、大井沟、南寨、冯西沟等村境,止点为冯西沟村,向西北进入偏关县。

从神池县南寨村向北行进的长城,有一段“差修边”,不到5公里后再没有墙体,老百姓说这是当时兵多人乱,盲目修筑,修筑开后才发现修错了,但已修了几里,便及时停止修筑,改向冯西沟村方向朝西北修筑,修好的长城没有利用也没有拆除,形成长城修筑史上的一段笑话。

神池县明长城墙体一览表(单位:米  据2007年调查)

1.png

历史上长城从此进到神池境内后,从大水口至冯西沟一段长城,一直在神池境内行走,都归神池管辖,直至到偏关境,在上世纪中期,神池利民堡一带的许多村庄划给了长城外的朔州,随之将长城也带到了朔州,这样神池明长城在神池县境内形成两进两出的状况。

 表1 神池县北齐长城(山险)一览表(单位:米)据2007年调查

2.png

表2 神池县北齐相关遗存(壕沟)一览表(单位:米)据2007年调查

3.png

四、神池长城的当代考察

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人员对神池长城进行了摸底考察,即长城资源调查,先考察明长城。按长城普查的有关规定,按现在的地域名称划段,将神池明长城划为龙元段、项家沟段、丁庄窝段、鹞子沟段、南寨段、野猪口段六大段。墙体为黄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共存墙体14段,全长约21公里。沿线存关4座,堡5座,敌台13座,烽火台70座。

在明长城调查结束后,在2009年,省文物部门又对早期长城进行调查,在神池,只对北齐长城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论是:北齐长城以位于神池县城南5公里处的坝堰梁段长城为代表,在境内有少量遗迹,但因历史久远,多数坍塌,基本上已不存在完整长城墙体。像坝堰梁段北齐长城,墙体为石砌,已坍塌,现可见石基、石堆等,呈石脊状,遗迹十分明显。据考查证实,北齐长城城墙建筑多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平原和矮丘处,以土板构筑城墙,在山上以石垒砌,有些地方则以高山险峰代替城墙,目前发现的山险墙共3段,全长8030米;壕沟2段,全长3733米。

以上是长城调查的数据表格,但不论明长城,还是北齐长城,神池长城的实际分布数远不止这些,并且要长度要长得多、内涵也丰富得多。

上一篇:偏关长城

下一篇:神池长城(二)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