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宁武长城(四)
主页 >详情页
宁武长城(四)

四、北齐长城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八月,高欢之子高洋篡东魏帝位,建立北齐王朝,史称文宣帝。据《北史》和《北齐书》记载,高洋在位间,曾多次修筑长城,以抵御黄河之西的西魏和北方胡人、突厥的侵袭,保卫首都晋阳。《北史·文宣纪》载,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冬十月,齐王(高洋)自晋阳如离石,次黄栌岭(今汾阳市西北),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今吕梁山北端五寨县境内),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同书又载,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北齐时恒州南境即今神池县),九百余里”。“天保八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今偏关老营堡北五眼井村)而东,至于坞纥戍(今繁峙县平型岭泰戏山),凡四百余里。”

北齐时,宁武地区是首都晋阳之北的重要屏障,边塞地位再次凸显出来。为确保晋阳安全,从上述历史文献记载看,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六年、八年,北齐王朝三次在宁武境修筑长城。经文物调查和遗迹辨识,这三条北齐长城分别为:

1、天保三年修筑的长城,从汾阳市和离石之间的黄栌岭始,南北走向,经吕梁山东麓之宁武境内的汾河谷底,即坝门口、西马坊、铁芦沟、城墙梁、黄草梁、芦芽山,顺芦芽山北麓入五寨境内,在宁武总长约60公里。在城墙梁、后马仑段,断断续续有部分墙体尚存。墙体残高约1.5米、顶宽2米,墙体为花岗岩、石灰岩片石垒砌,中间用土石填充。坝门口村外有古城墙遗址,似为北齐长城遗址。现存古城墙遗址长约60米,系土石混筑,墙体由砂岩片石构筑,被汾河和宁白线公路分割,南端延伸至南山坡无迹,垒石尚可辨认。北端至北山崖断迹,土墙尚存,残高约4米,顶宽约2米。黄草梁段因处于千百年来的高山牧场,墙体不存,坍塌成土(石)脊状。

2、天保六年所筑之长城,起点为居庸关南端(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向西达山西大同,越过桑干河,经宁武阳方口、黄花岭(海拔2183.5米)入神池坝堰梁、野猪口。宁武境内的这段北齐长城大部分被明长城利用覆盖,遗迹难以寻找。在神池县境有一段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平行而筑,遗迹十分明显。

3、天保八年所筑之长城,从偏关老营堡五眼井起,经神池、宁武大水口、禅房山,达雁门关白草口、勾注山,入繁峙县境,止于今平型关附近,全长约400里。该段长城大部亦为明长城所利用,在宁武境内遗迹不存。

五、隋长城

公元581年,隋朝继北周后,不断受到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隋文帝和隋炀帝数次修筑长城,期间一直没有间断。隋开皇元年(581年)和开皇16年修筑的两段长城分别途经宁武芦芽山西麓汾河谷地和管涔山南麓。《宁武府志·余录》载:“明嘉靖年间,有村民中圈窑者,与长城梁近,掘地得石刻,其文曰:隋开皇元年(581年),赞皇县丁夫筑以此。”《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稽胡也叫步落稽,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北周和隋时在晋、陕北部定居)修长城,二旬作罢”。《韦世冲传》载:“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上下书劳勉之,寻拜石州刺史。”隋代之石州即今山西离石县。《元和郡县图志》于岚州合河县载:合河县(今山西兴县西北)开皇三年属石州,“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从史料记载看,隋开皇元年(581年)始修筑的长城途经宁武,明确的一段即在管涔山北端长城梁附近。隋开皇十六年所筑之长城,从山西兴县经吕梁山西麓、管涔山北麓、勾注山、飞狐口(河北蔚县)到达今北京市境,全长千余里。

隋代的长城,“因古迹修筑”,即利用前代长城遗迹进行修缮加固,多用堆筑法,未有明长城之夯筑坚固,再加上到明代700多年间,宋辽金元在宁武一带战事频繁,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并且有的段落被后来的明长城覆压,故隋长城遗迹难寻。

宁武长城(四)


四、北齐长城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八月,高欢之子高洋篡东魏帝位,建立北齐王朝,史称文宣帝。据《北史》和《北齐书》记载,高洋在位间,曾多次修筑长城,以抵御黄河之西的西魏和北方胡人、突厥的侵袭,保卫首都晋阳。《北史·文宣纪》载,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冬十月,齐王(高洋)自晋阳如离石,次黄栌岭(今汾阳市西北),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今吕梁山北端五寨县境内),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同书又载,天保六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北齐时恒州南境即今神池县),九百余里”。“天保八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今偏关老营堡北五眼井村)而东,至于坞纥戍(今繁峙县平型岭泰戏山),凡四百余里。”

北齐时,宁武地区是首都晋阳之北的重要屏障,边塞地位再次凸显出来。为确保晋阳安全,从上述历史文献记载看,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六年、八年,北齐王朝三次在宁武境修筑长城。经文物调查和遗迹辨识,这三条北齐长城分别为:

1、天保三年修筑的长城,从汾阳市和离石之间的黄栌岭始,南北走向,经吕梁山东麓之宁武境内的汾河谷底,即坝门口、西马坊、铁芦沟、城墙梁、黄草梁、芦芽山,顺芦芽山北麓入五寨境内,在宁武总长约60公里。在城墙梁、后马仑段,断断续续有部分墙体尚存。墙体残高约1.5米、顶宽2米,墙体为花岗岩、石灰岩片石垒砌,中间用土石填充。坝门口村外有古城墙遗址,似为北齐长城遗址。现存古城墙遗址长约60米,系土石混筑,墙体由砂岩片石构筑,被汾河和宁白线公路分割,南端延伸至南山坡无迹,垒石尚可辨认。北端至北山崖断迹,土墙尚存,残高约4米,顶宽约2米。黄草梁段因处于千百年来的高山牧场,墙体不存,坍塌成土(石)脊状。

2、天保六年所筑之长城,起点为居庸关南端(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向西达山西大同,越过桑干河,经宁武阳方口、黄花岭(海拔2183.5米)入神池坝堰梁、野猪口。宁武境内的这段北齐长城大部分被明长城利用覆盖,遗迹难以寻找。在神池县境有一段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平行而筑,遗迹十分明显。

3、天保八年所筑之长城,从偏关老营堡五眼井起,经神池、宁武大水口、禅房山,达雁门关白草口、勾注山,入繁峙县境,止于今平型关附近,全长约400里。该段长城大部亦为明长城所利用,在宁武境内遗迹不存。

五、隋长城

公元581年,隋朝继北周后,不断受到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隋文帝和隋炀帝数次修筑长城,期间一直没有间断。隋开皇元年(581年)和开皇16年修筑的两段长城分别途经宁武芦芽山西麓汾河谷地和管涔山南麓。《宁武府志·余录》载:“明嘉靖年间,有村民中圈窑者,与长城梁近,掘地得石刻,其文曰:隋开皇元年(581年),赞皇县丁夫筑以此。”《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稽胡也叫步落稽,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北周和隋时在晋、陕北部定居)修长城,二旬作罢”。《韦世冲传》载:“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上下书劳勉之,寻拜石州刺史。”隋代之石州即今山西离石县。《元和郡县图志》于岚州合河县载:合河县(今山西兴县西北)开皇三年属石州,“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从史料记载看,隋开皇元年(581年)始修筑的长城途经宁武,明确的一段即在管涔山北端长城梁附近。隋开皇十六年所筑之长城,从山西兴县经吕梁山西麓、管涔山北麓、勾注山、飞狐口(河北蔚县)到达今北京市境,全长千余里。

隋代的长城,“因古迹修筑”,即利用前代长城遗迹进行修缮加固,多用堆筑法,未有明长城之夯筑坚固,再加上到明代700多年间,宋辽金元在宁武一带战事频繁,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并且有的段落被后来的明长城覆压,故隋长城遗迹难寻。

上一篇:宁武长城(三)

下一篇:宁武长城(五)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