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名关—宁武关(五)
2025-02-21
到了清代,宁武关城守卫边防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成了晋北的一个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后成为宁武府的府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为太原中路同知署,由中粮厅张大典主持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中路同知移驻偏关,钦准设立宁武县,其建筑亦作为县署。清雍正四年(1726年),知府郎瀚主持修建宁武府署,即在关城内七百户街,即今县政府大楼所在位置。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宁武关城的城墙城楼被陆续拆毁,现在除残存极少的夯土城墙外,基本上没有古城的面目。宁武关城,古称凤凰城,因为城南面对凤凰山,又因城池部局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顺华盖山南麓因势而筑的城池犹如凤身,华盖山顶的护城墩为凤首,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大河堡、宁文堡犹如凤凰展开的双翅,高高耸立于南城墙上的迎薰门是凤尾,城内中心的古楼是心脏。站在城南的凤凰山了望这座城池,日间城垛高垒,夜里万家灯火,由低而高,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便展现在眼前。相传古代凤凰城会飞,每当外敌来侵,凤凰城立即拔地飞去,与此同时,忽生狂风巨浪,将来犯之敌葬身于鱼腹,然后凤凰城恢复原貌。这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宁武人民的美好愿望。宁武关城就在宁武县城,但现在的宁武县城面积较大,其旧关城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近年有关专家学者勘察考证,认定关城有新旧两座。旧宁武关正式定名并立关建城,是在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至四年,时名子城,新关城扩建于弘治十一年。据《三关志》记载,关城的建筑,是先立关,后建城内的官署、学堂、粮仓、军库之类。迄今所遗的府县官署院落,均在县城西部。今县城东部的城墙遗址,屹立于岭沟河西岸的悬崖之上。这在古代军事上,确是利用了绝佳的地理位置,有助于防御北来之敌,这也是当年建设宁武关城时,古人必然要考虑到的。在古城墙的东门上,直到建国初期,仍保存有砖刻“宁武关”横匾一块,嵌在城头。据史书载,明末李自成攻陷宁武关城,即由东城打开缺口入城。由此推断,古宁武关城先建的子城,在今宁武县城的东部;后建的新城,在今县城的中部和西部。人们所说的古宁武关(其实是关城)应在今县城的东部。关于宁武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楼说,即把现在位于县城中心人民大街中段、县政府附近的古楼当作宁武关,其理由有二,一是现在古楼旁立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武关”的石碑一通,保护的就是宁武关。二是既是古关就应有雄伟的城门,目前宁武就数这个古门洞完整。其实古楼说是不能成立的,这座古楼不是宁武关,它是关城内的一座装饰性建筑。古楼底座为十字穿心洞,通达东西南北四面,实为东西向的楼阁式建筑。洞四周筑有砖围墙,东西门洞门额上方各嵌古石匾一块,西刻“凤仪”,东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年郡重建”。古楼外观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连砖洞全高约20多米,气势巍峨壮观。古楼始建于明代创建关城之后,即成化二年以后,用途有三:一是侦察敌情;二是祈增文运,希望多出人才;三是用于观赏。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知府吴鸡恩重修,并立“重修宁武府鼓楼碑”。古楼第一二层东西两侧面宽三间,南北进深两间,四周有回廊,回廊上有记载古楼修筑的石碑一通,二层东西正面各悬黑底黄字横匾一块,东书“毓秀钟灵”,西刻“楼烦重镇”。后木匾被毁,文革后重新悬挂,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李铎书丹,所书内容未变。第三层上原有文昌神像与奎星神像,应省试、赴京赶考老在行之前要衣冠楚楚地携带香帛牲礼,摩肩接踵上古楼,朝拜文昌与奎星,祈求神灵保佑,期盼金榜题名。宁武城内的关由于关口的破坏,托莲台的被毁,现在古楼便成为古关的标志性建筑,文革后屡加修葺,今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荒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