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长城特色(二)
主页 >详情页
忻州长城特色(二)

忻州长城地位崇高


忻州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一是历史跨度久远,内容丰富,有战国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辽长城、明长城。其二是有许多全国第一、唯一、之最:


四项第一


一一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第一关,早在汉代就已出名,又是万里长城中经历战事最多的关口,无论历史之古老,还是战事之频繁,皆为九塞之首;

一一河曲、偏关境内的黄河边是长城离开大海之后第一次与黄河拥抱并行之处;

一一偏关境内有九道长城500多公里,有50多座堡寨、1000多个烽火台,是全国长城分布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堪称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一一偏关县老营城从城池规模到军事建置,是全国在县城之外的最大古堡,堪称中华长城第一堡。


七项唯一


一一岢岚县境内的宋长城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宋代长城;

一一经静乐、忻府区、原平到宁武、五寨的东魏长城,是全国唯一发现的东魏长城;

一一宁武关是中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全国境内长城过河的地方还有几处,但将关口建在水上的这是唯一,关口堡台林立,蔚为壮观;

一一宁武大水口长城上的刁口是全国明长城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刁口;

一一从神池经宁武到原平、代县,有一段宋辽界壕,这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宋辽界壕,也可称为辽代长城;

一一偏关、神池、原平境内的北齐长城与明长城的平行交汇是全国唯一;

一一原平轩岗镇四十亩地的火烧长城是我国唯一发现的火烧长城;先是用铝矾土修筑,后用大火烧结为一体,壮观罕见。


八项之最


一一宁武县东寨镇的赵长城,为战国赵肃侯公元前333年所筑,是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

一一偏关县老牛湾是全国最雄壮的长城黄河握手处;

一一平型关是中国现代战争中最有名的关口;

一一从宁武经神池到偏关的土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土长城;

一一神池境内的黄花岭堡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北齐城堡;

一一代县雁门关的复修开发,被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评价为全国长城保护维修中的范例,也是中国当代长城复修之最好;

一一偏关境内的丫角山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长城纵横交错、环互分布,堪称全国之最,是一处壮美的“山西结”。

一一偏关县水泉堡的长城地道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地下长城。


四大名关 雄伟庄严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万里长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

雁门关始建于战国,盛于宋明,是长城上战事最多、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关口。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杨家将、周遇吉曾在此镇守。王昭君、义成公主等从此出塞。明清时期,雁门关又成为重要的商道,是关内人走西口的必经之道,是中国万里茶道的重要商贸关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在此谈判,拉开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序幕,八路军120师在此打了漂亮的雁门关伏击战。现在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和“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称号。


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宁武县,关城在宁武县城,关口在宁武县的阳方口镇。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始建宁武关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增修。成化十一年(公元1479年),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关总兵从偏头关迁到宁武关驻守,宁武关成为山西镇所在地。明末三关总兵周遇吉与李自成农民军血战宁武关,成为长城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事。

阳方口是宁武关的关口,位于宁武县北13公里处,旧为九牛口。长城从恢河通过,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被称作明长城上唯一的水关。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嘉靖、隆庆年间均有修建。史称“九塞屏藩”。明宣德四年(1429年),九镇长城之一的山西镇也叫太原镇在偏头关设立,管辖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嘉端二十一年(1542年),三关总兵移驻宁武关,山西镇在偏头关设立时间长达110多年。

偏头关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其中陆路关口是红门口,水路关口是关河口。辖内有历朝长城500多公里,50多个城堡,1000多个烽火台,堪称长城的迷宫。特别是长城黄河在此关握手,内外长城在丫角山交汇,给偏头关平添一层神秘的色彩。


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在繁峙县境内,古为雁门关所辖十八隘口之一。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也为关口,真谓峻岭雄关。现在古建的关楼已毁,近年又复修了新的关楼,为明式建筑,飞檐斗拱,甚是雄伟。在平型岭即平型关口的南麓,有一座平型关堡,也称平型关城,古为驻兵之地,今为平型关村。城周1公里余,城内民居古朴,古碑屹立,过街戏楼和关城北门保存完好。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而闻名中外。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的全力攻击,歼灭日军近千人,炸毁汽车100辆,大车200余辆。现在关北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红色旅游景点。


忻州长城特色(二)


忻州长城地位崇高


忻州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一是历史跨度久远,内容丰富,有战国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宋长城、辽长城、明长城。其二是有许多全国第一、唯一、之最:


四项第一


一一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第一关,早在汉代就已出名,又是万里长城中经历战事最多的关口,无论历史之古老,还是战事之频繁,皆为九塞之首;

一一河曲、偏关境内的黄河边是长城离开大海之后第一次与黄河拥抱并行之处;

一一偏关境内有九道长城500多公里,有50多座堡寨、1000多个烽火台,是全国长城分布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堪称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

一一偏关县老营城从城池规模到军事建置,是全国在县城之外的最大古堡,堪称中华长城第一堡。


七项唯一


一一岢岚县境内的宋长城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宋代长城;

一一经静乐、忻府区、原平到宁武、五寨的东魏长城,是全国唯一发现的东魏长城;

一一宁武关是中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全国境内长城过河的地方还有几处,但将关口建在水上的这是唯一,关口堡台林立,蔚为壮观;

一一宁武大水口长城上的刁口是全国明长城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刁口;

一一从神池经宁武到原平、代县,有一段宋辽界壕,这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宋辽界壕,也可称为辽代长城;

一一偏关、神池、原平境内的北齐长城与明长城的平行交汇是全国唯一;

一一原平轩岗镇四十亩地的火烧长城是我国唯一发现的火烧长城;先是用铝矾土修筑,后用大火烧结为一体,壮观罕见。


八项之最


一一宁武县东寨镇的赵长城,为战国赵肃侯公元前333年所筑,是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

一一偏关县老牛湾是全国最雄壮的长城黄河握手处;

一一平型关是中国现代战争中最有名的关口;

一一从宁武经神池到偏关的土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土长城;

一一神池境内的黄花岭堡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北齐城堡;

一一代县雁门关的复修开发,被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评价为全国长城保护维修中的范例,也是中国当代长城复修之最好;

一一偏关境内的丫角山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长城纵横交错、环互分布,堪称全国之最,是一处壮美的“山西结”。

一一偏关县水泉堡的长城地道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地下长城。


四大名关 雄伟庄严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万里长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

雁门关始建于战国,盛于宋明,是长城上战事最多、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关口。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杨家将、周遇吉曾在此镇守。王昭君、义成公主等从此出塞。明清时期,雁门关又成为重要的商道,是关内人走西口的必经之道,是中国万里茶道的重要商贸关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在此谈判,拉开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序幕,八路军120师在此打了漂亮的雁门关伏击战。现在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和“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称号。


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宁武县,关城在宁武县城,关口在宁武县的阳方口镇。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始建宁武关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增修。成化十一年(公元1479年),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关总兵从偏头关迁到宁武关驻守,宁武关成为山西镇所在地。明末三关总兵周遇吉与李自成农民军血战宁武关,成为长城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事。

阳方口是宁武关的关口,位于宁武县北13公里处,旧为九牛口。长城从恢河通过,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被称作明长城上唯一的水关。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嘉靖、隆庆年间均有修建。史称“九塞屏藩”。明宣德四年(1429年),九镇长城之一的山西镇也叫太原镇在偏头关设立,管辖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嘉端二十一年(1542年),三关总兵移驻宁武关,山西镇在偏头关设立时间长达110多年。

偏头关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其中陆路关口是红门口,水路关口是关河口。辖内有历朝长城500多公里,50多个城堡,1000多个烽火台,堪称长城的迷宫。特别是长城黄河在此关握手,内外长城在丫角山交汇,给偏头关平添一层神秘的色彩。


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在繁峙县境内,古为雁门关所辖十八隘口之一。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也为关口,真谓峻岭雄关。现在古建的关楼已毁,近年又复修了新的关楼,为明式建筑,飞檐斗拱,甚是雄伟。在平型岭即平型关口的南麓,有一座平型关堡,也称平型关城,古为驻兵之地,今为平型关村。城周1公里余,城内民居古朴,古碑屹立,过街戏楼和关城北门保存完好。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而闻名中外。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的全力攻击,歼灭日军近千人,炸毁汽车100辆,大车200余辆。现在关北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红色旅游景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忻州长城特色(三)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138号


政协值班电话:0350-3902013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